五位七十五法(基础部分)
参考材料
《俱舍论》
《成唯识论》
智敏上师《俱舍论颂疏讲记》
林国良教授《成唯识论直解》
佛光大辭典 (慈怡法師主編) 七十五法
为什么先列参考?
上一篇文章佛学中的理科和文科中有介绍为何要学习法相(俱舍、唯识),这里列出参考材料,表明文章中的依据以上面的材料为主。尤其是涉及到宗派或论师之间不同观点的取舍时,更是要参考原始经典才行。
基础部分
什么是基础? 只介绍基本概念、基本解释,了解它的基本框架即可。以俱舍七十五法来说,什么是我认为的基础呢?那就是要知道它的基本分类(五大类),以及每一个大类的名称和基本意思。其次是应该了解每个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解释。
对于心所法而言,应该进一步了解其子分类,即大地法,大地善法,大烦恼地法,小烦恼地法,不定地法。以及了解这里每个子分类的基本含义。
有些”法“的意涵非常丰富,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,这里只介绍最基础或最容易理解的部分。(尤其是从我个人觉得容易理解的角度。)
以此作为入门的基础,遇到感兴趣的地方,或者想要再深入理解的地方,则应该继续学习下去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佛学也不例外。
综合而言,基础部分就是要知道都有什么,是什么意思。整体上先了解它。最好可以背诵它,如果不能背,也要记得它的大多数“法”,否则后面学习会非常不方便。
我本人也不擅长背诵,所以,借助现代科技的一个办法,就是把这个图表打印出来,看书(学习)的时候,时常对照,久而久之,自然就记住了。在对照这个表的情况下,再把基本意思记住,也算是一种方便了吧。其次还可以把图表设置成手机或电脑壁纸,方便随时查看。
基本框架
先介绍下基本框架。
俱舍七十五法,一共分成五个大类(五位),分别是:
色法:一切物质,包括有情的身体和外在的器世界,一共有11个法。
心法:即是心。在小乘里面,心、意、识三者经常可以通用,因为它们的体,都是心,所以这里只有1个法。
心所法:心的功能和作用。有人说是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状态。包含46个法。心所法是关键点,基础部分应该进一步学习和了解。
心不相应行法:和心、心所都不相应的“法”。不是色法,也不是无为法。这里包含的内容很多,包括一般的“物理规律”,“客观规律”,如生住异灭,特殊的禅定等等。
无为法:前面四大类都是有为法,有为法的定义是,因缘和合而有生住异灭的意思。反之,就是无为法,不会有生异灭。无为法有住。
完整的表格在文章末尾。
色法
色法:就是现代物理所说的一切物质(包括可见不可见的),可见的包括一切有情的身体(器官和身体等)和外在的器世界(日月星辰,山河大地等),不可见包括声音等。一共有11个法。分别为:五根,五尘和无表色。
(备注:因为佛法的讲解对象主要是人,为了解释的方便,一些地方会直接用人来代指一切有情了。)
五根
眼根:视觉机制,包括眼球(器官)和视觉神经系统。(有人说神经系统是净色根。可以先暂且一听,同下。)
耳根:听觉机制,包括耳朵(器官)和听觉神经系统。
鼻根:嗅觉机制,包括鼻子(器官)和嗅觉神经系统。
舌根:味觉机制,包括舌头(器官)和味觉神经系统。
身根:触觉机制,包括身体(器官)和触觉神经系统。
注意,这里没有意根。俱舍七十五法里面没有意根,法尘和意识。以后介绍十二处、十八界时再做解释。
五尘(或五境)
色尘:眼睛可以看得见的物质。注意,色法和色尘不一样,色法是大类,色尘是具体的一个法。看经典时,要依据上下文仔细分辨,到底是色法还是色尘。
声尘:声音。
香尘:嗅觉可以闻到的气味,包括普通情况下无色无味的东西,大概只是人闻不到,嗅觉灵敏如狗,可能就可以闻到了。古印度用“香”表示“气味”,所以臭味也是“香”的一种。
味尘:有味道的东西,包括无色无味的东西。
触尘:触觉系统所识别的对象,如柔软,硬朗等。
无表色
这个概念稍微难一点点,在这里只要记住它的基本意思和具体内容即可。在基础阶段记不住也没关系。后面可以再学、再记。
基本含义:看不见,摸不着,也无法感觉到(所以不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)。但却是依附在身体上的一种存在(所以归在色法里面)。
无表色可以继续分为:律仪(善的),非律仪(恶的),处中律仪(不善不恶)。后面两个很少提到,律仪是比较常见的,律仪里面又有:
戒律仪:受戒后的戒体。因为念戒、护戒的缘故,不会去造恶业了。
定律仪(定共戒):有了禅定后的“戒”体。初禅及以上就没有嗔心了。没有嗔心就不会随便害人了。
无漏律仪(道共戒):见道位以上的圣者具有的无漏心。不会再去造恶业了。(指引生三恶道的恶业。)
心法
在小乘(声闻乘)里面,以及俱舍论里面,心、意、识三者经常可以通用、互通,因为它们的“体”都“心”。当然,严格的地方,也还是会区分使用的。当区别使用的时候,就是强调了它们某个特性的意思。
用“心”的时候,强调“集起”的功能,或心、意、识三者的综合功能。
用“意”的时候,强调“思量”的功能,“思”就是思考的意思,“量”就是计量、测量、打量的意思。
用“识”的时候,强调“了别”的功能。
在七十五法里面,只有心和心所。而没有意识和法尘。等到后面介绍十二处、十八界的时候,再做介绍。七十五法是基础,学好了之后,再学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都会势如破竹。甚至于比直接学习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要更加清晰。
心所
在基础阶段,心所法是最关键的地方,也是最重要的地方。学习之后,还可以用在日常中对于自己的观察。如果有禅坐的习惯,更可以让觉察更上一层楼了。
心所包括大地法、大善地法、大烦恼地法、大不善地法、小烦恼地法、不定地法。
大地法:任何其他心所(非大地法的36个)生起的时候,一定会有这十个大地法同时生起。
大善地法:任何“善心”生起的时候,一定会有这十个大善地法生起。
大烦恼地法:任何“烦恼心”生起的时候,一定会有这六个大烦恼地法生起。
大不善地法:任何“不善心”生起的时候,一定会有这两个不善心所生起。
小烦恼地法:不会同时生起的“烦恼心”,而且它们的特征都比较强烈。相对“大烦恼地法”来说。
不定地法:这里的不定不是善、恶性不定(和唯识百法的不定不同,唯识百法是善恶性不定),而是生起的规律不定,有时可以和其他心所同时生起,有时不可以。
备注:这里的不善就是恶,恶比烦恼更为严重,有的烦恼比较隐蔽,特征不明显。比如“不信”,普通人甚至外道,虽然“不信”佛法,但是他们也可能是好人,心平气和之人。
大地法
大地法: 任何其他心所(非大地法的36个)生起的时候,一定会有这十个大地法同时生起。图片中的文字来源于智敏上师《俱舍论颂疏讲记》,下面的解释,是我个人的注解,或许更容易看懂。下同。
受:感受,有三受:分为苦、乐、不苦不乐(舍受)。也分为五种(五受):苦(身体上)、忧(心理上)、乐(身体上)、喜(心理上)和舍受。
想:套上名称。给看到的东西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味道、尝到的味道、触感、想法一个名称。如看到一个瓶子的形状,大脑给它立即套个“瓶子”的名称,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思维了(思心所的作用)。如这个瓶子好看不好看等(思心所的作用)。
思:更底层的思考。但是这里指更加微细,更底层的思考或大脑神经层次的运动。因为后面还有寻、伺。要注意区分。现代人所说的思考,其实都是寻、伺。后面再说。
触:根、境、识三者接触后,心和心所才开始运作。
欲:希望。
慧:区分和取舍事物的判断力。(这个非常重要!)
念:记忆的功能。
作意:让心和心所进入准备状态。如果不作意,就会“听而不闻”,“视而不见”。明明在眼前的东西,但是不留意的话,就注意不到,这就是因为没有“作意”。
胜解:对自我观点的肯定,觉得一定如此。
三摩地(定):让心专注。(不要和禅定混淆!)
注意:这十个大地法本身是中性的,可以通一切善法,也可以通一切恶法,也可以通一切无记法(不善不恶)。
举例1:当人起善心时,大地法也是善的。比如布施时,需要有智慧判断如何布施,布施给谁,就是“慧心所”的作用。希望去布施时,就是“欲心所”的作用。记得布施法,要去布施时,就是“念心所”的作用,一旦忘记了,布施就无法完成了。
举例2:当人起恶心时,道理也是一样的。例如想要吃鱼,于是把鱼杀了,炖了吃了。想要吃鱼时,就是“欲心所”的作用。怎么杀鱼,需要有“智慧”,就是“慧心所”的作用。记得想要吃鱼,如何杀鱼,就是“念心所”的作用。如果不记得想要吃鱼了,就不会再杀鱼了。
举例3:盗贼电影中经常有一个这样的场景,盗贼通过种种红外线、各种监控、各种暗器,最终盗取珍宝。这其中盗贼的“定心所”非常强大,否则,分分钟就会被监控发现了,或被红外线扫到,最终无法完成盗取。
大善地法
大善地法: 任何“善心”生起的时候,一定会有这十个大善地法生起。
信:相信佛法(关键是因缘法、四圣谛),信本身就有让人有依靠、有安定的作用。现代人常说的安全感。
不放逸:不该做的事情不去做(这里的事情指恶法)。
轻安:身心舒服,能够去承担做善法。
舍:让心处于平静当中,不会浑浑噩噩,不会太散乱无法专注。
惭:拿自己和圣贤(或有德之人)相比,觉得自己更差,不如他们,会虚心向他们学习。
愧:拿自己和圣贤(或有德之人)相比,觉得他人更强,会虚心向他们学习。第二种解释:对于圣贤所呵斥的事情(恶法),十分认同,这样就会去断恶行善了。
无贪:没有贪心。
无嗔:没有嗔心。
不害:不会想要伤害别人(无论是物理伤害还是精神伤害)。
勤(精进):勤快,很努力地做善事。
惭、愧有好几种解释,随便先记得哪种都可以。不仅惭愧如此,很多名词都有好多种解释,选择自己最能理解的开始,再逐步扩展到其他解释。
大烦恼地法
大烦恼地法: 任何“烦恼心”生起的时候,一定会有这六个大烦恼地法生起。
痴:即无明。愚痴、无知的意思。尤其是指不知佛法,不知佛法中的因缘法,四圣谛等。
放逸:不该做的事情,却去做了。事情主要指恶法和过度的娱乐。比如,不该去打麻将却去打了;不该长时间看电视,结果看了5个小时。
懈怠:该去做的事情,却偷懒不去做。事情指善法。比如,很多学佛人都制定了定课,或制定了学习计划(如诵经,看经书)等,最终却因为偷懒,找借口等原因不去做。
不信:信的反面。不信佛法,不信佛法僧,不信因缘法,不信四圣谛等。
昏沉:浑浑噩噩,感觉身体沉重,有心无力,最终做不成事情(善法)。打坐时,指昏昏欲睡,甚至直接睡着了。
掉举:以打坐来说,就是快要坐不住了。用不上打坐的方法了,总是想东想西。日常来说,心总是在散乱中,无法专注。但是掉举是在“散乱”之前的一个状态。
放逸、懈怠、昏沉、掉举等都有好几种解释,随便先记得哪种都可以。可以选择自己最能理解的开始,再逐步扩展到其他解释。
大不善地法
大不善地法: 任何“不善心”生起的时候,一定会有这两个不善心所生起。
备注:这里的不善就是恶,恶比烦恼更为严重,有的烦恼比较隐蔽,特征不明显。比如“不信”,普通人甚至外道,虽然“不信”佛法,但是他们也可能是好人,心境平和之人。
无惭无愧就是惭愧的反面。惭愧是善法,而无惭无愧就是恶法,这里用“不善”表示。
无惭:拿自己和圣贤(或有德之人)相比,觉得自己也不差,不需要向他们学习。不会感到羞耻。
无愧:拿自己和圣贤(或有德之人)相比,觉得他人也不怎么样,不需要向他们学习。第二种解释:对于圣贤所呵斥的事情(恶法),并不认同,这样就不会去断恶行善了。做了恶事,也不会感觉到羞耻。
小烦恼地法
小烦恼地法: 不会同时生起的“烦恼心”。相对“大烦恼地法”来说。它们的特征都比较强烈,生起的时间也会比较短。
忿:看到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情,怒火就上来了。
覆:隐藏自己的错误(罪行:指恶法和烦恼)。
悭:对于财物的吝啬之心。进而不会去布施。
嫉:嫉妒,看见别人有“好事”,自己心理不高兴。
恼:对于错误的事情,不接受别人的指正,并且认为对方是错误的。
害:想要伤害人,进而打骂他人。
恨:对于前面“忿怒”的事情,怀恨在心。“忿”是要对境,“恨”是不对境的情况下的心理活动,所以比“忿”更进一步了。
陷:歪曲事实,为自己辩护,或想要“陷害”他人。
诳:假装自己很有德行,很有能力(如有神通,禅定,开悟等)。
憍:骄傲。对于自己有的事情,觉得很了不起。是“慢心所”的一部分。
这些是小烦恼地法,通常不会同时生起。虽然现代人经常说“忿恨”(或愤恨),但严格来说,如果对境就是“忿”,不对境就是“恨”。不会同时又“忿”又“恨”。
当然,我们一般情况下还是会用“忿恨”来表示重复发生的“不顺心”的事情,但是这个“忿恨”是指一段时间。而这里“忿心所”和“恨心所”是指一个刹那一个刹那的事情。
佛教的法相学是很严格的,很精确的。这样在禅坐时,就可以细细觉察和对照了,进一步就容易对治了。如果连这些微细的相貌都不知道,对治无从谈起。
就像是修理电器,必须要了解内部构造,工作原理才行的。否则,对于一般人遇到老式电视、老式电脑坏了的时候,就只会在外壳上拍一拍了。运气好,拍好了,运气不好,完全没用,甚至更糟糕了。认真学佛的人,肯定不该如此的。
不定地法
不定地法: 这里的不定是生起的规律不定,有时可以和其他心所同时生起,有时不可以。而不是善、恶性不定(和唯识百法的不定烦恼不同,唯识百法中是善恶性不定)。
寻:心的粗相。寻求,寻找。
伺:心的细相。伺察。参照后面的例子说明寻、伺的区别。
睡眠:令心昏昧。以一般人的经验,头脑太活跃,太清醒的时候,是无法睡眠的。一般人要睡觉的话,就要让心昏昧才能入睡。
恶作:后悔,追悔。恶作通三性(善、恶、无记)。布施后,后悔了,觉得那人不值得布施,这就是“恶”。骂人了,后悔了,觉得不该骂人,应该好好说法,这就是“善”。
贪:贪心。一般人都是贪着五欲(色声香味触,财色名食睡)等。修行人则会贪图“功德”,“禅定”,“神通”等。
嗔:嗔心。前面介绍过的“忿”,“恨”,“害”等都是“嗔”的一部分。
慢: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。再具体一点有七慢和九慢的说法。
疑:对于佛法的道理不能领悟,怀疑他们的正确性,犹豫不决。
寻、伺的解释不太容易理解,可以借助一个例子来说 ——
猫抓老鼠 —— 开始的时候,猫不知道老鼠躲在哪里,这里找找,那里找找,这个叫“寻”,四处寻找。突然,老鼠出现,躲进洞里了。洞太小,猫进不去,于是猫趴在洞口“伺机而动”,这个叫“伺”。通过这个例子比较容易看出寻伺的差别,寻就是寻找,寻求。伺就是伺察,仔细审查。
心不相应行法
不相应行法: 和心、心所都不相应的“法”。不是色法,也不是无为法。特别类似现代学术分类上的“其他分类”。这里包含的内容很多,包括一般的“物理规律”,“客观规律”,如生住异灭,也包括两种特殊的禅定等等。
得:表示某种特定状态或获得的能力。
非得:表示失去某种特定状态或能力。
同分:表示有情共有的特性。
无想天:一种无”想心所“的禅定天的状态。外道错误地认为这是就是涅槃的境界。
无想定:一种无”想心所“的禅定状态。外道想要进入“无想天”对应的禅定。
灭尽定:一种无”想和受心所”的禅定状态。圣者才能入的一种禅定状态。
命根:表示生命的持续力量。
生:从无到有。
住:持续存在的一个过程。
异:持续变化、衰败的过程。
灭:从有到无。
名身:指各种名称。
句身:指一个完整独立的句子。
文身:指字母,二个字母以上叫“身”。古印度梵语用的是字母,类似英语。汉字不好直接对应。
无为法
无为法: 前面四大类都是有为法,有为法的定义是,因缘和合而有生住异灭的意思。反之,就是无为法,不会有生异灭。无为法有住,但不会生、异、灭。有为法是无常的。无为法则是常的。
虚空无为:因为虚空不会障碍一切法(指色法),所以叫虚空。
择灭无为:依靠正见(慧),有选择而灭掉烦恼,得到的无为(涅槃),叫做择灭无为。
非择灭无为:不需要选择并灭掉它,它因为缺缘而不再生起的法。
这里的虚空,千万不要和可以填满的“空”混淆了,比如说空瓶,瓶子满了,没有空隙。这里的虚空是指,无论瓶子空不空,瓶子所代表的“空间”都是存在的。空的理解一定要参考上下文。
总结
总结下数量:
色法:11种。
心法:1种。
心所法:46种(10+10+2+6+10+8=46)。
大地法:10种。
大地善法:10种。
大烦恼地法:2种。
大不善地法:6种。
小烦恼地法:10种。
不定地法:8种。
心不相应行法:14种。
无为法:3种。
合计75种。
再次重复下,这是法相学的基础。应该要了解它的基本框架,分类,和子分类。即使无法背诵全部,也可以在对照表格的情况下,可以它们的基本意思说出来。
如果把这些“知识”设计成一张考卷的话,满分100。那基础部分就是指60分了吧。60分万岁,以此为基础,再逐步提高吧。
预告下后面的文章
前面提到了几个“伏笔”:
五位七十五法中,没有意识和它对应的法尘。这里只有“心王”,虽然可以代表心、意、识三者,但是没有详细说明。
十二处、十八界中都有法尘和意根或意识,这里的对应关系如何。
五蕴和七十五法的关系如何?
这些以后再写文章介绍吧。
祝愿大家都能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
阿弥陀佛
佛教核心理论:
4. 浅说我、我执和无我(无我)
1. 聊聊开悟的常见误解以及开悟的层次
4. 临终时的主动与被动,附:业的成熟顺序
佛法解读(前10):
1. 什么是人间佛教 | 为什么要推崇人间佛教(❤️特别推荐)
2. 写给年轻人学佛的建议 | 学佛的框架和顺序 | 现代佛学的教学大纲
3. 浅谈对全体佛法的略解
4. 转凡成圣 - 行者路上最重要的指南针和里程碑
5. 以结构化的五个层次解读《心经》
6. 成佛 —— 到底成的是哪个佛身?兼谈法身、报身和化身
7. 浅释忏法的逻辑
8. 佛教空的六个层次 | 《空之探究》之读书笔记
9. 常乐我净的两次大反转 | 四颠倒与涅槃四德
10. 什么是执着?| 一文说清楚佛教的执着是什么 | 我执和法执
趣味佛法(前5,点击这里看更多)
2. 咖啡自由,财富自由?——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?
3. 恐龙时代有佛吗?
4. 你相信佛经里的人比山还高吗?|一种可能的科学解释
5. 佛教时间的相对性 | 你知道弥勒菩萨于5.7亿年下生人间是怎么算出来的吗?| 《华严经》之“寿量品”读书笔记
1. 十年净土坎坷路
2. 疫情中被迫“闭关”的日子和结缘法鼓山
3. 我的佛学立场 | 无宗无派,归心净土
4. 我所经历的两个“外道”
5. 关于我写文章这件事
6. 佛教梵呗之初体验 —— 从讨厌到深度参与